寻人找人热线:13852438500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寻亲启事网www.XQQS.com
您当前位置:寻亲启事网 >> 寻人信息 >> 公益活动 >> 浏览文章

女孩子不要轻易离家出走!

2005年03月07日云南日报 【字体:

寻亲启事网导读:

时下,青少年离家出走———已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尤其是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专门讨论孩子为什么要离家出走,在全国引起很大的反响。

孩子离家出走是全世界共同关心的问题,避免青少年离家出走,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已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很有必要认真分析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以警示那些离家出走或准备出走的孩子之醒悟,不要再做蠢事。同时,引起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注意,采取必要的措施,避免孩子离家出走。

青少年离家出走与家庭、社会和个人有密切的关系。关系最大的是家庭,据广州市团市委统计,2002年上半年青少年离家出走的就有375例,在出走的孩子中多数是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心理上仍有很大的依赖性。但又有很强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处处以非常强烈的自主行为出现。其心理十分脆弱,精神上非常需要父母的关怀。但很多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教育子女,方法粗暴、简单,对孩子管得过死。片面认为孩子分数高就是好孩子,对孩子的内心活动,思想见解,对社会的看法不屑一顾甚至反感,很少与孩子沟通,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孩子最需要开启的心灵窗口不仅被关闭,自尊还受到严重伤害,以致离家出走去闯世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在充满体贴和关心的家庭中,永远不会为鸡毛蒜皮的事情发生争执,伤感情。

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物质欲望,但经常控制孩子的活动,使孩子觉得处处受限制,只有离家出走寻求真正的自由。有一个出走回来的孩子对我说,我爸妈对我好得让我受不了,我读书他们去接送,在家里不准我做任何事,饭端在我手里,菜也是他们夹,我就像失去人身自由一样非常难过,所以逃出家庭。鲁迅说:当一个人过分溺爱孩子时,他的爱便是反人类的。

生活环境的改变,家庭的重大变故、激烈的家庭矛盾冲突也会导致孩子离家出走。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中所请的一个学生就是因为转学不适应新的环境而出走。

社会的一些不良影响,也是孩子出走的一个重要因素。最近,昆明就有一个小孩为到上海去会网友,悄悄将家里万余元的背投电视卖了1200元后出走。据调查,由于网络不健康信息的影响,出走的青少年不少。北京等地就发生有的孩子去玩电子游戏数天不归的现象,重庆一个10多岁的男孩因迷恋网上的《传奇》游戏不能自拔离家出走。有的地方出现少女在网上受骗出走卖淫,被网友诱骗奸淫遭杀害等。

部分传媒中的有害信息也会诱发青少年出走。如报刊、图书、音乐和影视中心的色情信息、暴力信息。有的青少年模仿电影上的暴力行为,持凶器抢人、杀人;有的到深山老林去练功;有的去当和尚;有的为爱情远离家庭。

个别学校搞填鸭式教育,思想教育像说教,致使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有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学习压力很大,产生厌学情绪的不少。但学校、家庭和孩子缺乏沟通,孩子得不到父母和老师的理解,心理压力过大而不能自拔,就选择离家出走。正像卢梭说的那样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将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

从青少年自身来说,离家出走与心理脆弱和无责任感密不可分。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对孩子实行包办代替,孩子如同温室中的幼苗,经不住任何风吹雨打,心理承受能力非常低。本来一句不起眼的话,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不是有意的眼神,却被这些孩子看得很重,动不动就离家出走。离家出走其实也是一些孩子为逃避惩罚,摆脱责任的表现。有的小霸王青少年,由于家长一味迁就,对学习、家庭和社会没有责任,老师和家长稍微没顾及到自己,就认为失了体面,便以出走相威胁,有的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一点小麻烦,就企图以离家出走摆脱困境。有的孩子犯了错误就觉得没面子,没有承认错误和改正错误的勇气,干脆离家出走逃避责任。

青少年离家出走,给家庭、社会和本人都带来不少危害。孩子出走后,其家庭和老师承受的精神痛苦是难以想象的。有的家庭落得不堪重负家徒四壁;有的家庭家破人亡,惨不忍睹。在昆明官渡区有一个孩子出走后,其母悲伤过度躺在床上动弹不得,近10天不吃不喝,骨瘦如柴。

青少年出走后,不少人会落入坏人的手里。去年,就有一个14岁的少年,离家后就学电视上的暴力行为,绑架同班女同学才9岁的弟弟为人质。将人质杀害后,向死者家里勒索数万元钱,受害者一家悲痛不已,自己一家也苦不堪言。

青少年出走,既荒废了学业,又影响身心健康。据媒体报道,在全球各地出走的孩子,不少被不法分子割去了生殖器或肾脏等器官,造成孩子终生残疾痛苦不堪。很多孩子出走后到处流浪,生活无依无靠,饥寒交迫,常处于惊恐和不安之中。有的孩子出走回来后,谈起这段经历,都会泣不成声,痛苦万分。

作者:周光荣 编辑:张美琦(2003年05月29日 云南日报)
分享到: 更多


联系我们 | 网站纪事 | 网站声明 | 帮助中心 | 会员登陆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订阅RSS |